近日,就电信资费这一百姓热议话题,记者与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剑秋进行了交流。
如何积极稳妥推
进资费改革?
记者:电信资费关系到广大用户的切身利益,也是我们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几年来,信息产业部秉承以人为本、监管为民、追求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监管理念,根据我国电信业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竞争格局,积极稳妥地推进电信资费管理方式的改革,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的电信资费管理体系。对已形成有效竞争的电信业务,逐步实行市场调节价或者政府指导价,并分期扩大实行范围,充分运用市场和价值规律。目前电信资费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电信企业拥有更多的自主定价权。政府主管部门同时也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努力促进电信资费水平不断下降。经过测算,2006年全国电信资费整体水平比上年度下降了11.47%,如果从2000年开始算起,我国电信资费下降的力度达70%。但是,当前的资费与社会各界和广大用户的期望仍存在较大差距,依然成为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我们知道,电信资费是一个互相配套的复杂体系,其改革需要系统地稳步推进。作为一个专业研究人士,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曾剑秋:我认为中国的消费者已经享受到通信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包括资费降低的好处,而且相信资费水平还会继续下降。这是基于以下的分析:
(一)电信行业具有规模经济性和明显的自然垄断的特点,其前期投入大,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的增加、技术进步和网络内容的不断拓展,其单位成本减少,电信资费也会随之下降。
(二)中国的固定和移动用户已经达到8.5亿,其中移动电话用户为4.5亿,用户规模庞大,规模效益明显,这几年资费已经持续下降,而且目前我国实行价格上限管制,政府鼓励竞争、降低电信资费。
(三)资费下调固然对消费者有利,但是由于电信行业的基础设施性,投资数目巨大、变现能力低,且网络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资费政策配置电信网络资源,成为制订电信资费政策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通过改革电信资费,正确体现成本、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将网络资源最有效地配置给更多的用户,使国家、企业、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得到统一,是实现和谐发展、评估其合理性的基础。
为什么说真正实现单向收费需要一个过程?
记者:移动电话资费“双改单”的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政府对此一贯非常重视,多年来一直没有放弃过努力,一直在积极推动并努力创造条件。近年来,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移动电话资费水平逐年下降,同时,单向收费和准单向收费的方式已经在各地逐步实施。据政府官方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接近1/2的移动电话用户使用的是单向或者准单向资费方案。为了进一步解决“双改单”问题,去年信息产业部加大了推进力度,明确鼓励和引导移动通信企业实行单向收费,并且得到了移动通信企业的积极响应。目前,北京、广东等地移动通信企业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单向收费的资费方案。您是怎样看待单向收费的?
曾剑秋:我认为中国实现真正单向收费的时机已经成熟。首先,单向收费符合国家利益、适合中国国情。纵观世界各国制定的资费政策,尽管收费价格、方式各不相同,但都坚持符合本国国情这一基本原则。其次,随着中国电信业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实现了规模发展。特别是近年通信业务收入增长迅速,平均成本逐年下降,平均成本的下降为实行单向收费提供了可能性。第三,单向收费符合消费者利益、体现了用户至上。电信资费的确定不仅要考虑电信企业的成本补偿,而且要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广大用户是电信企业的衣食父母,制定电信资费最终要符合消费者的根本利益。目前消费者普遍认为很多国家都实行了单向收费,即CPP主叫方式付费,这比较符合消费心理和习惯,有利于降低消费者的负担和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传统的双向收费在当时具有合理性,但随着时间、技术等的变迁,已经不再适合中国现在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总之,实行单向收费目前时机已经成熟。
记者:是的,看来这个问题会逐步解决。今年信息产业部已经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动移动电话“双改单”进程,引导企业实行单向收费,逐步限制双向收费,努力降低资费水平。这个改革的背后需要很多配套的措施,需要逐步解决,但也不会很久,消费者应该有一些耐心,对吗?
曾剑秋:对,消费者应该看到资费的水平在不断降低,这次北京移动推出的被叫全免计划之所以掀起轩然大波,就是大家不能理性分析。从我个人来看,它正是贯彻了4月27号国家发改委和信息产业部关于“双改单”的政策,我觉得这是一个积极的、好的信号,这实际上针对一部分高端用户,就是过去这个高端用户比如有50块钱月租费,打电话每分钟4毛钱,然后双向收费,这只是针对这个部分把接听免掉了,应该说对于这部分高端用户来说是一个单向收费的方案,原来这部分的用户资费是很高的,现在实际还是降价了。当然如果其他的客户来用这个套餐可能又会上涨,但有不同的资费套餐标准可以选择。北京移动推出的新方案实际上是针对部分人群的,你非要跟“九九”套餐去比,非要跟神州行比,这是没有意义的,这说明我们本身对资费体系和市场细分这样一些基本理论缺乏了解,缺乏分析,社会对资费改革还应该抱一个平常心,资费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漫游费是否应该取消?
记者:这些年来,随着移动电话本地资费不断下降,漫游通话费相对较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广大用户反映十分强烈。近日北京消协代表用户提出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应该取消。信息产业部对此也一直积极研究,采取公开透明的资费改革方式,近日在部官方网站已经设立电信资费专栏,公开政府资费审批和备案信息,方便社会各界查阅,并启动上限实施评估,意欲进一步降低国内漫游费,实现漫游资费明显下降。您认为应该取消漫游费用吗?
曾剑秋:其实“漫游费”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沿革,打电话需要在基站之间转换,电话经过别的地域时加收“漫游费”有一定的历史沿革。虽然技术进步和通信市场规模的扩展使通信成本越来越低,但是这也恰恰说明手机漫游费从产生到取消需要一个过程。电信的资费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手机漫游费仅仅是整个资费体系中的一部分,取消手机漫游费会影响其它资费的变动并对电信市场的发展产生影响。最近几年,由欧洲开始,北美、亚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始降低手机漫游费。但是对这种策略应当客观看待,欧洲多数国家很小,消费者对漫游费主要抱怨在国际漫游费,因此,欧盟委员会在调查后得出结论也认为“手机漫游费过高缺乏正当性”。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制定的草案并非要求取消手机漫游费,而是要求电信运营商下调或者降低手机漫游费。2007年4月,欧盟委员会就电信漫游费进行了讨论,商定将通过立法形式对电信漫游费实行限价政策,预计漫游费将下降70%。根据欧盟委员会最初提出的方案,欧盟手机用户在欧盟范围内国际漫游时,拨打电话最高资费标准为每分钟44欧分,接听为每分钟15欧分。欧洲议会内部市场委员会和消费者保护委员会也曾分别通过方案,将拨打和接听资费上限分别设定为每分钟50欧分和25欧分。
因此我看中国取消手机漫游费还不能一蹴而就,考虑到我国经济与通信发展不平衡及电信市场的稳定发展,当前在中国还只能采取降低手机漫游费的策略。
应该如何理性看待资费改革?
记者:目前社会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近年来,移动通信收入增长迅速,经营成本大幅下降,已经具备了取消月租费的条件,您认为这个意见怎样?
曾剑秋:总的来说,我反对一些不理性的说法,比如说资费要求免费的、月租费免费的、取消套餐,我觉得这都是不够理性的,实际上这些都会影响到我们消费者的权益,影响到我们消费者的根本利益。月租费还涉及号码资源的占用等。即使没有资源费,消费者免费使用,一旦有问题,企业的服务就会跟不上,他会说,免费使用还要怎样?在英国,移动电话市场主要由4家运营商占领,按月交费,交费标准有多个档次,视给予免费通话时间的多少决定月租金标准,我们也可以参考。
记者:近年信息产业部针对移动电话的套餐也做了不少工作,受到用户的欢迎。比如出台带号转套餐政策,保证了用户的自主选择权,老用户可以在不改变号码的情况下自主选择新的资费方案。比如针对电信企业推出的资费套餐过多、计算相对复杂,特别是少数企业夸大资费优惠幅度,模糊资费结构和使用条件,不利于广大用户明白消费的问题,政府明确要求电信企业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控制、减少资费种类,简化资费结构,让用户放心消费。而且近期信息产业部已经开展电信资费套餐清理和检查工作,规范资费宣传行为。总的来说资费套餐在推进资费改革过程中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但也有些专家认为应该取消套餐,您认为我们应该从资费套餐纷繁复杂再改回全国一个资费标准吗?资费套餐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曾剑秋:从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电信公司均提供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电信资费套餐,电信资费套餐的使用,实际对消费者是有利的,因为消费群体是分层次的、多样化的,有不同的消费群体,在资费的消费过程当中就会有不同的消费方式和消费需求。尊重消费者选择权,套餐不应取消,消费者可以通过企业提供的套餐形式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当然关键问题是让老百姓明明白白消费,让消费者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机会与权利。目前,我国的电信资费套餐的确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套餐的计价不透明等。但是,这不是取消电信资费套餐的理由,恰恰说明我们还不会利用电信资费套餐给我们带来好处。但是,在中国如何适应消费者的需要,让消费者真正明明白白消费,明白套餐优惠的含义,这的确还需要电信企业去了解消费者习惯、细分市场需求。纵观全球电信资费体系,各国均利用电信资费套餐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资费套餐的推出既可以为用户提供优惠的电信服务,又可以帮助公司吸引新用户、留住老用户。由此可见,这种资费方法充分反映了一种自由竞争之下的定价模式,这对国内资费套餐推行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张英人民邮电报)
【打印】 【收藏】 【推荐】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