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大事连连的宏观经济相比,2007年的中国电信业是一个波澜不惊、相对平静的年份。一切都处于发展的过程中,既没有出现标志性的重大事件,也没有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但在平稳的发展中,电信转型
在深化,结构性矛盾在显现,新的变革在孕育。正是由于2007年的准备和铺垫,使我们对即将到来的2008年充满期待。
行业发展 总体平稳
2007年,我国电信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平稳发展的势头。虽没有往年那样在某个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但总体上行业发展处于稳定健康的状态。
从今年前11个月的统计数据看,全国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680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继续保持较高的增幅,表明社会对电信的消费在持续增加。从近5年同期的数据来看,电信业务总量增幅一直保持在27%左右的增长水平,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电信消费保持了旺盛的需求,也说明使用电信服务已经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需求是电信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面对规模日益庞大的需求,电信企业应该把准市场的脉搏,认真分析大众的需求特点,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业务和服务,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电信服务需求。
今年以来,电信业务收入增幅低开稳升,走出了一条稳步上行的曲线。1月份,电信业务收入增幅不但没有实现开门红,反而达到近年来的最低水平,增幅仅为6.6%。数据出来后,很多人为全年的电信发展感到忧虑,但这个数据后来被证明是虚惊一场,因为此后业务收入增幅便逐月逐季提升:从一季度的8.4%到二季度的9.9%再到三季度的11%。即便如此,全行业并没有因此而松口气,因为与GDP高达11.5%左右的增幅相比,这个数字还是落后了。电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性、先导性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高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最高时增幅曾达到40%多,近几年虽然速度有所降低,但毕竟以高于GDP的增速在运行。专家认为,电信业务收入全年低于GDP的增幅,这是一个信号,表明随着电信规模的持续扩大,电信资费的不断降低,电信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期。电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已由过去对GDP的直接拉动转变为对国民经济各行业渗透支撑的间接推动。因此,评价电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标准,也在发生相应的改变。一是电信业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部门的倍增、渗透方面,通过与传统经济的加速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服务支撑;二是电信业通过资费的不断下调,让广大的百姓充分享受到电信发展的成果。据统计,近5年来电信资费总体下降了53%。同时,电信价格的下降,减缓了今年以来高企的CPI,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数据业务 亮点突出
2007年电信业发展的最大亮点就是转型成果初步显现,数据通信业务增长迅猛,为平静的行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显示,今年1~11月,基础电信企业的互联网用户进一步趋向宽带化,全国新增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473.9万户,总数达到6559.2万。据CNNIC的统计,目前全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62亿户,其中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1.22亿户,跃居全球首位。宽带用户的迅速增加,为数据多媒体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无论是固定运营商还是移动运营商,数据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都成为推动其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据统计,1~11月全国数据通信网业务收入达55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6%,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为8.3%。虽然固定电话业务收入急剧下滑,但固定数据通信收入同期增长46.6%,在电信业务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上升了2.02个百分点;在移动通信领域,数据业务收入增长率高达32.3%。随着各电信运营企业转型的深入,电信业务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目前基础电信企业非话音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达到30.6%,新增非话音业务收入占到全部新增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63%。
虽然数据业务收入增长很快,增幅很高,但绝对值还比较小,在全部电信收入中所占比重还未超过10%,目前还无法对收入结构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数据业务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运营企业的希望所在,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市场结构 失衡加剧
在今年电信业的发展中,最让人忧虑的不是业务收入增幅首次低于GDP的增幅,而是日益失衡的市场结构。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但影响市场的有效竞争,而且还会阻碍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亟待通过改革加以调整。
移动通信业务增势强劲,市场份额持续增加。1~11月,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新增7832.1万户,占全部新增电话用户的99%,其中11月份单月新增793.2万户,一个月新增用户是前11个月全部固定电话新增用户的3倍多(1~11月份固定电话仅新增152.2万户)。前11个月移动本地电话通话时长增长36.9%,移动通信网业务收入增长17.9%,移动电话收入在电信业务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上升到50.8%,占全部电信收入的半壁江山。在长途业务中,移动长途电话通话时长所占比重达到37.9%,比去年同期上升了9.7个百分点,而固定传统长途、IP电话通话时长所占的比重都有所下降。无论从用户数、通话时长还是业务收入比重来看,移动业务对固定业务的替代效应都在进一步增强。
固话语音业务急剧下滑,固网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固定电话用户自8月份以来连续4个月出现负增长,其中11月份减少137.6万户;前11个月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同比下降3.6%,固定本地电话网收入同比减少4.9%,在电信业务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3.94个百分点。虽然固定数据通信业务收入增长迅猛,但小马毕竟难以拉动大车,其增长难以弥补固话语音业务收入急剧下滑带来的颓势。
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管制政策,移动业务对固话业务越来越大的分流和冲击,导致市场竞争结构日益失衡。从四大运营公司公布的半年业绩报告看,中国移动一家的利润为其他几大公司之和,而且电话用户数、业务收入也越来越向个别企业集中。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内电信市场在打破垄断之后,市场竞争出现了新的不平衡,而且竞争失衡的局面愈演愈烈。这与当初电信改革的初衷是不相符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根本出路 深化转型
对下一步电信业的发展,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作出了不同的判断。当前,不少人把行业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全业务经营上。固然,借3G牌照发放之机,积极推进全业务经营,改变目前市场失衡的现状,的确是摆在行业面前的紧迫课题,但是,不能指望牌照一发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行业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出路是面向信息化进一步推进转型。
如果说改革是外力的话,转型靠的是内功。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只有加快推进转型,面向广阔的信息化市场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才能不断增强行业发展的动力。从全球来看,电话语音业务的下滑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谁转型转得快,转得彻底,谁就能绝处逢生。英国电信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最近公布的财报显示,其“新一波”业务——网络IT和宽带收入增长10%,占总收入的38%,从而拉动了总体业务的增长,在老牌电信公司中遥遥领先。美国电信业历经7年沉浮终能起死回生,也主要是借助视频多媒体等新业务的强劲拉动。因此,无论固网企业还是移动企业,向信息服务业务转型都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打印】 【收藏】 【推荐】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