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业界瞭望>>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战略思考
河南行协 2016-01-04 点击:正在读取      字体:【 【来源:河南省通信行业协会】

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副主任 陈如明

中国移动通信业经历了20年的发展,这是改革、开放、竞争大环境下,充分利用中国巨大市场依托、实现业务应用创新与飞速发展的光辉的20年。如今的中国移动通信可称国际移动通信产业 
舞台上一颗灿烂的明星。

1 竞争环境下中国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

1994年7月19日中国联通诞生,开创了我国通信领域市场竞争的先河,并为促进GSM在中国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中国移动为例,其成功初看起来得益于其优良的“资源”、“资产”及“机遇”优势,但根本上还在于其十年铸剑、苦练内功。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深化内部管理、再造业务流程,以MonTernet为中心,结合国情、细分市场、创新增值,深入完善业务支撑系统,全力推行品牌战略,实现了“全面超越”,从而成为六大运营商及中国通信界知名度与品牌实力影响最强的开路先锋。除网络及用户规模均稳居世界第一外,2006年8月10日中国移动纽约股市市值高达1325.8亿美元,把一直雄踞移动上市公司市值榜首的沃达丰(当日市值1274.5亿美元)抛在背后,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移动通信运营商。

从1987年11月18日我国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电话系统在广州开通,首批用户仅700个,至1997年7月17日中国移动第1000万个移动电话客户在南京诞生,花了仅不足十年的时间。尔后中国移动通信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8月18日,用户数达到2000万,至2001年11月26日,中国移动第1亿个客户在北京诞生,仅用了4年左右时间。至2004年5月中国移动用户数增达3亿,而由1亿至3亿仅用了2年半左右时间。至2007年6月中国移动用户已越过5亿,同时每月仍保持600万~700万左右的用户增速,其中尚未计及9000万左右的小灵通准移动用户在内。中国已多年稳居全球移动用户的第一名,约占全球手机用户数的1/5~1/6,手机上网人数亦已大于4300万,为全球所惊叹。

另一方面,在全球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与业务应用飞速发展环境下,中国移动通信如何再创辉煌,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话题,它将与TD-SCDMA与手机新媒体等各类个性化及泛在化业务与应用密切关联。

2 手机终端的快速演进

手机终端向来是任何制式移动通信发展的瓶颈,但也可以看成是移动通信快速演进发展的亮点与风向标。从高端PDA及E-PDA的i-Phone,至低端300~400元人民币乃至更低的大众化用户所需的各类低端产品,GSM/GPRS/CDMA各类手机在全球市场中已达数千种。从轻薄、时尚、翻盖、旋转设计,至3D定位显示与数百万像素快速清晰摄像等等,手机细分市场争奇斗艳,以适应“移动化、宽带化、IP化、融合化、个性化及泛在化”这一全球发展大潮中的新需求。中国手机产业十分繁荣,市场总年产量达5.6亿部左右,约占全球份额的40%,中国手机市场实际需求高达1.2亿部左右,是全球最大的手机产销市场。

至2007年中,全球3G终端厂商提供约1034种3G终端产品,其中支持cdma 2000 1X标准的有835种,支持cdma 20001XEV-DO的有184种,支持WCDMA的有204种。作为后来者的TD-SCDMA,发展速度亦很可观,2002年10月30日由大唐电信、华立、华为、联想、中兴、中国电子及中国普天七家单位发起成立的TD-SCDMA产业联盟,至2007年成员总数已达48家。芯片制造商有天、大唐、凯明、展讯、ADI、重邮信科、赛迪克、美信、鼎芯及广盛等多家;终端厂商有大唐、中兴、华为、龙旗、华立、明基、Motorola、Samsung、大唐、LG等近30家。在芯片企业及希姆通、龙旗、德信无线、温泰等设计公司有力支持下,上述终端厂商已开发出100多款TD-SCDMA终端。展讯、凯明、T3G等芯片厂商于2007年底将提供基带芯片可全面支持TD-HSDPA,预计TD-HSUPA系统及终端产品2008年下半年可实现商用,2008年第二季度可推出TD-MBMS标准的手机电视。

在2007年10月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通信设备技术展览会上,各类TD-SCDMA双模双待手机、多媒体手机、电视手机、定位及高分辨率拍照手机乃至HSDPA手机等已崭露头角。目前中国移动正在8个城市进行TD-SCDMA网络建设,并已承诺在奥运期间推出3G服务,TD-SCDMA定可借奥运良机一展身手,TD-SCDMA手机终端亦将成为奥运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一期TD-SCDMA10城市网络建设工作预计于2007年年底可全部完成,10月底约可建成80%。又据云,TD-SCDMA第二期网络建设安排在明年4月开始,共有40余个城市参加。中国3G手机广泛应用的新时代即将来临。

3 手机新媒体——第六媒体

随着电子技术、通信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演进发展,人们如今已有能力将文字、声音、数据、图像等信息综合在一起进行传送、存取和交流使用,这类综合手段和技术即所谓多媒体,相对原先的老媒体而言,被称作新媒体。以互联网为主体网络基础的多媒体网络文化即为典型的新媒体,通常被称为第五媒体。而原属第五媒体范畴的手机类新媒体,由于其移动性、灵活性、个性化及“姆指文化”等独特特征,在新媒体领域中显示出愈来愈重要的活跃作用,从而愈来愈多的人将手机新媒体称之为“第六媒体”。

以手机为中心,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上演的一环扣一环的手机业务的竞争,可充分反映中国移动通信手机类媒体的演进发展轨迹。

*中国移动CMnet(创造未来生活方式)/MonTernet(移动梦网)Vs中国联通Uni-info(联通在信)/U-Max(联通无限);

* 中国移动移动视频“东方梦视界”Vs中国联通“手机视讯”;

* 中国移动高端品牌“全球通”Vs中国联通“世界风”;

* 中国移动中低端品牌 M-Zone(动感地带)Vs中国联通U-Power(新势力);

* 中国移动移动邮箱“黑草莓”Vs中国联通“红草莓”;

* 中国移动即时通信“飞信”Vs中国联通“超信”;

* 中国移动移动音乐“无线音乐”Vs中国联通“手机音乐”;

* 中国移动农业信息化“农信通”Vs中国联通“农业新时空”;

* 中国移动定制手机“心机”Vs中国联通“炫机”、“世界风”。

对信息技术、信息化、网络社会及城市重构等基本思想与概念,全球著名社会学、城市学家,美国加州贝克利大学(U CBerkeley)教授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在其“The Rise of the NetworkSociety”、“The Power of Identity”、“The End of the Millennium”及“TheInternetGalaxy”等系列著作中有详细的论述;信息技术是包括微电子、电脑(软硬件)、电信、广播及光电等汇合而成的整套技术,与工业革命时代的技术相比较,无论在更新速度方面,还是在发展深度与广度方面,均大大超越了以往。信息化则反映信息技术在社会各层面的渗透、应用与发展的动态过程。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登台的ARPANET,至INTERNET/INTERNET2及现今的NGI/NGN/NGBWM信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共享跨越国界,地球日益“扁平化”,验证了“全球村”预测的正确性,网络文化与亚文化人群及用户自创内容(UGC/UOC,UserGenerated/OwnedContents)等的出现,改变了媒体时代的基本内涵,亦促成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手机新媒体,将在未来信息化社会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4 TD-SCDMA发展战略思考

目前TD-SCDMA十城市扩大规模的网络技术应用试验在“积极、稳妥、科学、求实”地务实推进,针对未来TD-SCDMA及其手机、手机新媒体的发展,下述几点尤为重要。

(1)充分注重室内分布式网络优化,有效利用既有较丰富的频谱资源。发展初期毋需太多追求频谱效率,而应提高与创新吸引用户的性价比与商业模式,快速吸引后向兼容用户增长。

(2)加速有效速率增强的卡式终端研制并及时投入市场,加快TD-IMT-Advanced演进工作的推进步法,这也是未来LTE、UMB与WiMAX竞争的普遍走向。

(3)手机终端策略应以低、高端两头为主体,增强差异化优势及市场吸引力。吸取他国3G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市场驱动为导向,注重应用、服务和产业链工作。改进手机终端的可靠性、待机时间、工作时间及屏幕显示体验性能等。

(4)无论IPTV/Mobile TV或移动多媒体广播,欲求快速有效发展,就要重视多媒体交互及内容建设。有效确保内容安全、健康的监管机制改革与创新已成当务之急,这亦充分表明加速三网融合及其协同监管与监管融合是十分必要的。在达到此目标之前的现实做法是在规则政策范围内及加强自律基础上,鼓励有效扩大产业链中内容为王的第三方创新。

(5)TD-SCDMA具有中国自主创新环境与潜在巨大国内市场支持,有较丰富的频谱资源优势,以及包括TDD自身优势在内的先进的系统结构等一系列比较优势。SCDMA为TD-SCDMA的前身,实质同出一脉。WiMAX的最主要优势是其网络化的产业链及芯片支撑背景。因此,“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中长期目标而言,推进TD-SCDMA与SCDMA及WiMAX的互补、融合及共赢合作工作十分必要。

(6)对470MHz~806MHz(大于300MHz带宽)的所谓700MHz频段,随着数字电视频谱压缩技术进展与模拟电视禁用频道的有效利用,规划节省出100MHz左右频谱并借助认知无线电(CR)及动态频谱管理(DF(S))技术实现手机新媒体通信是可能及可行的,并已成国际趋势。TD-SCDMA应积极思考自身可扮演的重要角色。

(7)包括TD-SCDMA及手机与手机新媒体,其发展均应积极遵循ITU2007年9月发布的向NGN务实转型的“电信改革趋势,通往NGN之路”的政策指导书的基本思想,注重Mobile IP/MobileINTERNET发展,注重由“e”向“u”演进的泛在化接入、终端、应用、内容为王等个性化/个体化务实装备的发展,积极贯彻NGN“开放、创新、融合”实质内涵,务实推进IMS/P2P/SIP、融合通信、统一接入、FMC及三网融合。

(8)此外,在手机技术高端发展方向方面需要注意多频、多模、多制式、弃构系统协同工作的融合平台。借助芯片制程工艺(45nm、32nm、22nm、16nm、11nm、8nm……)及多核处理(4核、8核、12核、80核、100核……),人工磁导体(AMC,ArtificialMagnetic Conductor),射频微机电系统(RF MEMS),隔离磁偶极子(IMD,Isolated MagneticDipole)天线,多带天线,可重构天线,高速大容量芯片技术与包括认知无线电在内的现代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等,彼此有机协同工作,构建一个未来泛在便携型融合平台是可以想象的。未来借助量子技术与纳米计算,一个小小的手机就可能做得比现今我们所看到的所有计算机的功能更强大,使未来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与人机交互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一万倍以上,以进行更个性化与更人性化的人机交流及手机新媒体运作,这种设想预计在未来20年内便可能实现。相关部门应从战略高度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打印】     【收藏】      【推荐】     【关闭】

备案编号:豫ICP备15035301号-1 河南省通信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电话:0371-69151099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民航路8号 邮编:450008
技术支持:郑州市景安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