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6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接受了中央媒体记者集体采访。他就 “ 中国制造 2025 ” 规划纲要、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热点话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 “ 中国制造 2025 ” 发展规划,它是不是中国制造业未来的整体规划和路线图?它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与德国工业 4.0 相比,有哪些差别?
苗圩:制定 “ 中国制造 2025 ” 规划纲要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件大事。 2010 年,我国时隔 150 年之后重新占据了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我们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还没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产业发展还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亟待突破。另外,我们还应该有一些重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些方面表明,我们还需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化、去努力、去奋斗。
根据这个思路,在中国工程院 150 多名专家花了一年半时间进行战略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制定了 “ 中国制造 2025 ” 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大体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并将分三步走。 “ 中国制造 2025 ” 也就是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是一个路线图,也有它的时间表。
这个纲要的主要内容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通过这十年的努力,我们能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 中国制造 2025 ” 与德国工业 4.0 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中国和德国工业发展的水平不在一个起点上,也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德国实现工业 4.0 也需要 8 ~ 10 年,并不是德国现在已经实现了工业 4.0 ,它和 “ 中国制造 2025 ” 大体在一个时间段。从内容上看,德国工业 4.0 和我国两化深度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处。我看到一个介绍德国工业 4.0 很形象直观的场景:工业 3.0 是机器设备数字化、智能化,图上画的是一个机器人从货架上抓一个货物装进一辆卡车;到工业4.0 仍然用了这张图,只不过在货架、机器人、汽车上都画了一条小的弧线,这表明这三者互相都通过无线、宽带、移动、泛在的网络联系起来。这就很直观地表明,将来智能化的设备、产品之间,通过有线无线的通信方式连接在一起,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联网或者工业互联网的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的讲话中也提到了网络经济的概念。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我们要高度重视这方面发展的趋势,抓住这一轮发展的机遇,乘势而上,发挥后发优势。
德国总体处在从工业 3.0 向 4.0 发展的阶段,我国的工业企业有些可能还要补上从 2.0 向 3.0 发展的课,然后才能向 4.0 发展。我们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工业企业的实际,把发展的路径选择好,走一条更好更快的发展道路。
记者:中国工业 4.0 版本中,智能制造是不是很核心的一部分?目前我国的智能制造发展到什么水平?为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工信部将采取哪些措施?
苗圩:由于无线、移动、宽带、泛在网络的推广和普及,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互联网能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业的生产方式,提供了很多新服务、新业态和新发展模式。而且互联网技术到现在还没有走到尽头,它的应用更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所以互联网带来的变化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我们认为,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的融合是要认真重视和抢抓的机遇。抓智能制造就是我们主攻的方向,这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
过去五年,我国工业企业在研发设计方面应用数字化工具普及率已经达到 54% ,近五年年均增长 4 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生产线上数控装备比重已经达到 30% ,近五年也是年均增长 4 个百分点。这些方面都有很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在智能化方面。
在高端的传感器、重要的操作系统、数字化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高智能化的水平,这样才能达到智能制造的要求。从产品上来说,现在也有一系列智能化的产品,比如过去的手机是不智能的,现在的手机把很多计算机的功能、网络的应用功能全部集合在一起。从 3G 开始都是智能化手机了。这是工业产品的智能化。
工信部正在参与国家组织的关于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的研究,我们想从今年开始花大约三年时间,选择重点领域、地区、行业做试点示范,不断总结经验,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记者:刚才您也提到了工业互联网。业界普遍认为,工业互联网会成为国家经济和互联网产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您觉得这个产业的规模和潜力是怎样的?
苗圩:工业互联网是顺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一个重点发展领域,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 “ 互联网 ” 最早实现的行业之一。工业互联网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在现实中有很多企业也注意到应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据一个国际权威机构估算,在未来 20 年中,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 3 万亿美元左右 GDP 增量。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做好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从两个方面切入,实现融合发展。第一个方面,就是智能制造。第二个方面,就是把互联网引导工业企业、工业行业中去。中国有一批互联网企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领跑者。把这些企业发动起来,和工业企业密切融合,搭建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框架,就会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据国际权威机构测算,应用工业互联网后,企业的效率会提高大约 20% ,成本可以下降 20% ,节能减排可以下降 10% 左右。
工信部正在组织论证工业互联网整体的架构。互联网时代是自上而下的架构,工业互联网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战略,也就是从数据中心怎么建、云服务怎么用、大数据怎么分析这些方面入手,从企业到行业到国家到国际。同时也要趋利避害,既要看到它发展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如何保证网络的安全,不被攻击、不被篡改,如何保护用户个人的信息安全。这些方面都需要研究,为发展做一个更好的谋划。
记者:应该说,现在互联网跟工业的融合应用还有很大的空间。
苗圩:还有很大的空间。现在互联网应用多半是在营销环节和售后服务环节、采购环节,如 B2C 和 B2B ,以后在制造环节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都会给现有的生产方式带来颠覆性或者革命性的变化。
比如说,现在制造大规模消费类产品,一定是集约制造,这是最经济最合理的,但问题是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不够。现在通常是一个企业大批量制造出产品,发送到各地,通过分销的环节到达用户的手中。将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设计师,你需要的材料和零部件,可以通过网上采购过来,自己也可以把它生产出来。这是最好的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生产方式。
众所周知,个性化的定制是附加值更高的。西装成批生产出来的并不很值钱。如果按着量体裁衣做出来的衣服,一定比大批量生产出来的更值钱。
记者: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到了关于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在双引擎的表述中,一方面是传统的引擎,扩大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引擎;另一个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您怎么看待新引擎产生的驱动力?
苗圩:过去我们通常重视第一个引擎,不够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用的发挥。其实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有天然、内生的动力和活力。发达国家的技术研发成果,当然有一些是大企业自己投入和研发产生出来的,但是大量的还是购买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研发成果为己所用。
最典型的是美国的硅谷。它们有些是自己研发产品,自己做企业,一步步由小变大做起来比如惠普、谷歌等公司。也有很多公司认为没必要自己从头做到尾,我只要把构想变成分阶段的产品或可以工业化的产品,可以把技术成果卖出去,换一笔钱再在这个领域研发新的成果。反过来,大公司也不是事无巨细包打天下,很多的科研成果都是到市场上发现后,买过来继续做下去。
所以总理提出的第二个引擎我们要高度重视。去年我们通过政府改革,特别是工商注册登记制度的改革,取消了实缴制变成了认缴制,把很多前置性审批变成了后置,带来了很多创业冲动,新增了大量的创业企业。对这些企业我们要更好地呵护,要使它们能生得下来,能长得大,能够发展得好。这些企业发展得好了,中国经济肯定就好了。所以,要高度重视这些小微企业、初创的企业。要注意保护好发挥好它们的积极性,那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将是无限的。
记者:刚才您说到工业互联网,是不是和物联网是一个概念?
苗圩:应该说基本上是同一个概念。互联网解决了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物联网是要解决更大维度的人和物、物和人、物和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工业互联网是物联网重要的组成部分,只不过物联网应用的范围比工业互联网更大,除了工业之外,还包括金融等各行各业都可以使用。(人民邮电报)
【打印】 【收藏】 【推荐】 【关闭】 |